联系亿达广告

  • 亿达广告陕西分公司

    (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)

    地址:西安市未央区三桥双拥路金桥国际公寓B501室

    电话:137 5995 8718

             4006-029-088

    Q Q:897520840

    联系人: 宋华为


    亿达广告四川分公司

    (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)

    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羊子山路融锦城3栋一单元1309室

    电话:187 8246 7133

             4006-029-088

    Q Q:2214323363

    联系人:张敏花


    亿达广告河南分公司

    (河南、山东、湖北、安徽、湖南)

    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中原中路171号11号楼综合楼

    电话:173 2931 1666

             4006-029-088

    QQ:893169245

    联系人:李   齐


    亿达广告山西分公司

    (山西、河北)

    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北路77号中煤大厦

    电话:182 3417 9666

             4006-029-088

    Q Q:897520840

    联系人: 白杰


开封墙体广告

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河南墙体广告 > 开封墙体广告

发布时间:2018

河南淅川:探索水清民富县强脱贫新路径


开封墙体广告8月28日电  8月27日,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库区天空湛蓝,青山怀抱中,一库清水晶莹剔透,宛如碧玉。

  在位于丹江口水库入水口处的岵山脚下是淅川县老城镇武贾洲村。75岁的全廷润拄着拐杖,沿着一条凹凸不平的石子路来到了半山腰。这里,是他和部分村民的新家。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连体徽派小楼,依山就势,鳞次栉比……全廷润的新房位于中排最左边,是紧临丹江口水库的“水景房”。

  “多亏了国家的移民避险解困项目,让我们这些山里的穷人也能住上楼房!”说这话时,全廷润眼角泛着泪花。

  贫穷,在淅川是一个曾经耳熟的词。截至2015年底,淅川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22个、贫困户20216户、贫困人口68325人。对于一个集山区、库区、边沿区、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秦巴山片区县来说,淅川贫困因素之多、贫困程度之深、扶贫成本之高、脱贫难度之大,均属罕见。

  淅川,为什么这么穷

 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,因淅水纵贯全境形成百里冲积平川得名。这里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、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、重点生态功能区、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,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。“与其他贫困县相比,淅川的贫困既有交通闭塞、生态脆弱等共性因素,也有其特殊性,即为了守护一库清水。”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。

  全廷润的老家就在这一库清水下。“现在分居丹江河两岸的武贾洲村民,在1973年以前是聚居在一起的。”坐在丹江边的石板上,“老移民”全廷润讲起了淅川半个世纪的搬迁史。

  “四十五里板桥川,土质肥沃。”在全廷润的眼里,先辈生活的这片故土肥得“冒油”。1958年,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,计划动迁淅川移民15.1万人。此时,正值中央动员内地青年支援边疆建设。同年11月,淅川县决定从库区3万多报名者中选出8008名身体强壮者迁往青海。其中武贾洲村有20多位青年。1960年冬,淅川又组织支边青年家属4909户14334人迁往青海,一并编入文都建设兵团。

  军营生活的新鲜感很快被高原的环境撕碎——高寒缺氧、少雨多风、气候多变。一些移民不堪忍受,开始偷偷返流。1961年1-8月,有11052人返回淅川,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,大部分生活用具丢在青海,回来后无依靠,体质又羸弱。

  “从1966年到1967年,淅川又向湖北荆门、钟祥两地移民68867人。”全廷润噙着眼泪,伸出了四个手指头说,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不断上涨,房倒屋塌,水逼人退,仅武贾洲村就后靠搬迁了4次!4次搬迁,每搬迁1次穷3年!

  1973年,丹江口水库建成。进入汛期,水库开始蓄水。统计显示,淅川先后有506平方公里土地、17个集镇、41.6万亩优质良田、548.7公里公路、36家企业被淹,静态损失近100个亿,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五县市之首。淅川57万农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,大多库区干线公路变成断头路。

  从那时起,武贾洲村一部分村民搬迁到厚坡镇王营、卢咀等村,剩下的分居在丹江两岸的山坡上,一个完整村庄,变得支离破碎。全廷润在山坡上搭起了茅草棚,开了四五亩荒地。“最远的在1公里之外,都是不能蓄水的坡地,不能种麦,只宜玉米、红薯和花生。”全廷润说,“那时是救命的红薯让我的家庭扛过了岁月。”

  为改善丹江口库区群众生活,上世纪末,淅川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,支持库区发展网箱养鱼5万多,涉及养殖渔民8000余户、2.8万人,产值15.8亿元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网箱养鱼成为库区失地农民的主要产业,也是主要的生活来源。

  在武贾洲村,最多时发展网箱300箱,年收入约200万元,村民的日子明显好转。“网箱养鱼在促进群众致富增收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。”淅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德中说,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,根据2008年6月1日起实施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》规定,丹江口水库属于一级保护水源地,不得存在养鱼等行为,全面整治网箱养鱼势在必行。

  淅川县县长杨红忠介绍,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,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前夕,淅川县再次移民搬迁16.5万人,并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,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,县财政每年减收3.5亿元,1.9万名工人下岗失业;还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,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00家养殖场、100多个养殖户,综合损失8亿多元。同时,每年为刚性保水质增支15亿元以上。淅川财政虽背负了巨额债务,但却换来了一库清水。

  绿色,成发展主色调

  守着“大水缸”,握着“水龙头”,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,淅川“有树不能伐、有鱼不能捕、有矿不能开、有畜不能养”,淅川也成了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、南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,截至目前,全县仍有15个乡镇140个贫困村14874户43238人处于贫困线下。

  环保红线不能碰,经济发展不能停,淅川怎么办?“我们创新思路,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、旅游开发、易地搬迁安置相结合,探索水清民富县强的新路径。”卢捍卫说,绿色发展成为淅川唯一出路。

  九重镇张河村曾是有名的辣椒村,最辉煌时,带动周边7县(区)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。鲜椒上市季节,村里云集客商数百家,日交易量上千吨。如今为啥改种了石榴?

  “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。”该村支部书记张家祥介绍,这里是核心水源区,种辣椒施农药化肥会让丹江水里氮磷超标。经过考察,2013年底开始转型发展软籽石榴,植的树能保持水土,开的花能观赏,结的果能卖钱,关键不用施化肥农药,既环保又能增收,种着放心。

  张河村的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了一家公司,农户拿土地入股,在获得800元/亩地租基础上,村委会、公司和农户按1∶4∶5的比例分红净利润。部分村民还留在石榴林当起了工人,负责日常除草、浇水、剪枝等。“只要不下雨,天天都有活,一年少说能干10个月,加上地租和分红,年收入近2万块钱。”张河村贫困户王洪才说,“收入比以前多,环境也变美了,每到石榴花开季,放眼望去,整个村庄红红火火;9月果实成熟了,一望无垠的‘红灯笼’挂满村子,引得游客络绎不绝。”

  石榴扮靓张河村,映红村民的致富路。乡村采摘游悄然兴起,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。“县里还在张河村成功举办了两届‘渠首石榴赏花旅游节’,2019年还将举办‘中国淅川首届石榴节’,今后的好日子,会像石榴一样火红甜美!”张家祥一脸幸福。村口矗立的大标语——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在张河村兑了现。今年九重、香花、厚坡三镇新发展软籽石榴1.8万亩。栽下经济林,带富一方群众,种好生态林,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,也扮靓美丽乡村。

  丹江口水库上游的马蹬镇白渡滩,曾是土壤贫瘠的石漠化荒山,2016年冬,淅川县投资2000万元,在白渡滩栽植日本樱花、海棠、火炬松、五角枫等,硬是把8000荒山变成了“花园”。每年春夏之交,漫山遍野的樱花、海棠竞相吐艳,引得游人如织。

  乡村游火爆,农家“乐”开怀。附近的马蹬镇石桥、苏庄、余沟等村,开起了近百家农家乐,县里聘请中国乡建院为其进行特色民居改造,目前星级农家乐达55家。“每到春季、秋季节假日期间,家家爆满,每天多了能收入一万多元。”村民王志新很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。

  为让库区“生态美、百姓富”,近年来,淅川县一边通过创新多元融资、合同造林、专业队造林、市场化造林等机制,加快生态建设步伐,夯实绿色基础;一边创新旅林融合发展模式,以环湖绿色长廊为依托,修建环库公路,打造集养生休闲、观光游憩等环库旅游长廊,去年以来,在丹江沿线建成了泓森植物园、雄升生态园等32个精品生态示范园,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。

  搬迁,迎来崭新生活

  统计显示,近年来,淅川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.2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45.3%,人工造林面积连续10年居河南省县级位;新发展软籽石榴、金银花等高效生态农业30余万亩,6.5万渠首农民端上“生态碗”,带动1.2万名贫困户年增收近两万元。

  环境好了,淅川人民居住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。走进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集镇光明社区时,只觉眼前一亮,小区里的楼房整齐划一,绿化带郁郁葱葱……“想都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宽敞的房子,住进这么漂亮的小区!”69岁的黄建军乐呵呵地说。

  黄建军的老家是西簧乡流西河村,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种地养不活一家人。10多年前,他告别妻儿,外出务工。2015年,老黄攒了几万元血汗钱回村养乌鸡,存栏最多时达7000余只。然而还没大展拳脚,他先栽了个跟头。“村里交通不便,饲料进不了山,产品卖不出去,不但没赚到钱,还欠了一屁股债,成了贫困户。”提起这事老黄就叹气。

  老黄只能盼望着后辈人通过努力读书,能走出这个穷山窝。前年,他的孙女读完小学后,要到乡里上中学,然而山路崎岖漫长,一个来回要3个多小时,全家人虽不放心,却束手无策:“总不能让娃娃辍学吧?”

  转机发生在2016年,流西河村驻村干部告诉老黄,在国家“十三五”期间,县里要对生存环境差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5129户19813名贫困人口,实施易地搬迁,将安置他们的光明社区是县城集中安置点,孩子上学、老人就医、进厂务工都十分方便。耕地还是自己的、林地权属不变、惠农政策继续享、户口迁移自愿……听完驻村干部政策宣讲后,老黄个填了申请表。

  去年5月7日,黄建军和荆紫关、寺湾、西簧3个乡镇的136户贫困户一道,喜迁光明社区。88平方米的新家里,冰箱、液晶电视、布艺沙发等一应俱全,在阳台上就能看到孙女就读的中学。“这简直跟做梦一样。”黄建军笑得合不拢嘴。这一年,迁入新居的淅川县贫困人口达8850人。

  搬出来的贫困户怎么脱贫?杨红忠说,要让群众“搬得出,稳得住,能发展,可致富”,对搬迁进城的贫困群众,优先组织劳务技能培训、优先安置公益性岗位、优先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支持等;对县内企业接收搬迁安置对象就业的,依据政策予以税费优惠。

  搬到光明社区后的黄建军干起了小买卖,租了间商铺卖起油条,每月能挣2000多元。“政府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,俺要继续加油干,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!”他说。

  像黄建军一样,截至2017年底,淅川县共有3812户15147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扶贫住上了小区房。今年像全廷润一样,环居在丹江口水库周边,人均耕地低于0.3亩的1800余户5000名库区移民,将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(生态移民)搬迁。

  数据显示,丹江口水库水质109项监测指标均为正常,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,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,水质稳定达标且持续向好。“我们践行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理念,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,就是要让群众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发展红利,既能让库区‘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’,又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。”县委书记卢捍卫信心满满地说。


文章出自:河南亿达广告有限公司,刷墙广告,涂料广告,油漆广告,围墙广告,喷绘广告,彩绘广告 网址:http://www.guanggaow.com/